李笑来的独特方法:戒除手机成瘾的奇特但有效途径

日期: 来源:贝斯特安卓网
凌晨两点,我盯着手机屏幕里循环播放的 “猫咪踩奶” 短视频,手指划得比点钞机还快。

第 187 次解锁手机时,突然想起白天刷到的李笑来的一句话:“你以为手机成瘾是自制力差?错,是你把手机用反了,它该当你的工具,不是你的电子奶嘴。”

这句话像根针,扎破了我 “熬夜刷手机是因为累了想放松” 的自我安慰。

毕竟谁没经历过这种荒诞:定好 “只刷 10 分钟”,结果两小时后还在看别人吃火锅;明明要写报告,却在购物 APP 里把 “冬天的第一双棉鞋” 加到购物车又删掉,反复 50 次;甚至上厕所都要把手机揣兜里,生怕错过一条 “无关紧要的消息”。

我们总把手机成瘾归罪于 “APP 太会勾人”“自己意志力薄弱”,可李笑来偏不这么看。

这个写过《把时间当作朋友》、靠比特币赚得盆满钵满的 “认知大佬”,自己也曾是个手机依赖症患者,据说他早年创业时,能抱着手机刷论坛刷到忘记开会。

可后来他不仅摆脱了成瘾,还把手机变成了 “赚钱工具”。

更离谱的是,他分享的根治方法,跟网上流传的 “卸载 APP”“定时锁机” 完全不一样,甚至有点反常识,今天咱们就扒一扒这些 “奇葩方法”,看看为什么它们能让无数人从 “手机奴隶” 变成 “手机主人”。

李笑来的独特方法:戒除手机成瘾的奇特但有效途径一、别卸娱乐 APP!给它装个 “麻烦的门槛”,你自然就不想玩了

去年我跟风试过 “戒手机神器”:把娱乐软件全卸载,手机桌面只剩国民应用、电话、备忘录。

结果呢?第一天忍得抓心挠肝,第二天就忍不住从应用商店重新下载,还安慰自己 “就看 5 分钟”,最后比以前刷得更凶,像刚放出来的饿狼。

后来看到李笑来吐槽这种方法:“卸载 APP 就是自欺欺人,跟把零食藏起来却记得藏在哪一样蠢。你真正要做的,不是消灭诱惑,而是给诱惑加个‘麻烦的门槛’,让它变得‘不划算’。”

他自己的操作堪称 “反人类”:不仅不卸,反而给软件设了两道 “门槛”。

第一道,给 APP 加了个 “付费解锁” 的锁,用手机自带的屏幕使用时间功能,把软件设置成 “每次解锁要输入复杂密码”,而且密码不是数字,是 “今天要完成的 3 件事”(比如 “写 500 字文章、背 10 个单词、给家人打个电话”),必须在备忘录里写完才能复制密码。

第二道门槛更绝:他刷只看 “行业相关内容”,而且每刷 3 个视频,必须在备忘录里写一句 “这个内容对我有用吗?怎么用?”。比如刷到 “直播带货技巧”,就写 “可以用在圈子分享里,下次讲课时举例子”;刷到 “短视频剪辑教程”,就记 “明天花 10 分钟试一下这个转场方法”。

结果呢?他说自己现在刷软件的时间从每天 2 小时降到了 20 分钟,还顺便攒了一堆 “有用的灵感”。“不是我不想刷,是刷起来太麻烦了。” 李笑来调侃,“你想啊,刷个短视频还要先写任务、再写心得,比写作业还累,谁还愿意浪费时间?”

这彻底颠覆了我对 “戒手机” 的认知:我们总以为要靠意志力 “对抗诱惑”,可意志力就像橡皮筋,越拉越松;而李笑来的方法是 “给诱惑加摩擦”,让你在 “想玩” 和 “麻烦” 之间权衡,当玩的成本超过乐趣,你自然就会放弃。

李笑来把这叫 “利用人性的懒惰”:“人天生怕麻烦,你给娱乐加一点麻烦,它就从‘轻松的享受’变成‘费劲的负担’。

反之,你给有用的事减一点麻烦,比如把‘写文章’的入口放在手机桌面第一页,它就会从‘难办的任务’变成‘顺手的习惯’。”

反观那些 “强行戒手机” 的人,就像在跟自己的天性打架,你越不让自己刷手机,心里越想刷;而李笑来的方法是 “不打架,只改规则”,让手机里的娱乐 APP 从 “香甜的蛋糕” 变成 “裹着保鲜膜的蛋糕”,想吃可以,但得先撕半天保鲜膜,最后你可能就不想吃了。

李笑来的独特方法:戒除手机成瘾的奇特但有效途径二、别把手机当 “玩具箱”!把它变成 “外部大脑”,越用越清醒

我以前手机里的 APP 分类特别 “接地气”:“快乐源泉” 文件夹里装着各种软件;“剁手专区” 里是购物app;“摸鱼神器” 里是各种小游戏。

结果就是,打开手机第一眼看到的全是能玩的 APP,想找个备忘录都要翻三页。

李笑来看到这种手机桌面,能气笑:“你把手机当成了‘打发时间的玩具箱’,它当然会把你变成‘浪费时间的废人’。真正会用手机的人,把它当成‘扩展大脑的工具包’,你记不住的东西让它记,你没时间做的事让它帮你规划,它才能变成你的‘帮手’,不是‘拖油瓶’。”

他自己的手机桌面,简直是 “极简主义的极端”:

第一页只有四个 APP:电话、国民应用、备忘录、清单软件;第二页是 “生产类 APP”,比如某墨文档、印某笔记、罗振宇的那个app;第三页才是 “娱乐类 APP”,而且全放在一个叫 “偶尔放松” 的文件夹里,还藏在最后一页。

更奇葩的是他用备忘录的方式。

普通人记备忘录,要么是 “买牛奶、取快递” 这种琐事,要么是复制粘贴的 “金句”,最后备忘录变成 “杂乱的垃圾场”,再也不会打开。

可李笑来记备忘录,像在 “写微型论文”,看到一句有用的话,不是直接复制,而是用自己的话转述;遇到一个问题,不是只记 “要解决”,而是写 “问题是什么、可能的解决方案有 3 个、明天先试第一个”。

比如他看到一篇 “关于比特币趋势” 的文章,会在备忘录里写:“核心观点:比特币的价值在于去中心化→我的理解:这就像没有央行的货币。更安全但也更波动→对我的启发:投资时要关注监管政策,因为政策会影响去中心化的程度→下一步:明天查一下各国最新的比特币政策。”

他说:“这样记备忘录,不是在‘存东西’,是在‘练脑子’。你每转述一次,就把别人的知识变成了自己的;每写一个‘下一步’,就把‘空想’变成了‘行动’。久而久之,你打开手机不是想玩,而是想‘看看我昨天的问题解决了没’。”

李笑来的独特方法:戒除手机成瘾的奇特但有效途径

我试着模仿他记备忘录,结果发现一个神奇的变化:以前刷到有用的内容,我会随手点 “收藏”,然后再也不看,收藏夹里躺了 100 多篇 “如何自律” 的文章,自己却还是熬夜刷剧;现在刷到有用的内容,我会立刻打开备忘录,用自己的话写两句,还要加个 “下一步”。

比如看到 “早起的好处”,就写 “明天试一下 6 点起床,先喝一杯水,再读 10 分钟书”。

慢慢的,我打开手机的第一反应,从 “刷点什么乐子” 变成了 “看看备忘录里的下一步要做什么”;就算偶尔打开娱乐 APP,也会下意识想 “这个内容能记到备忘录里吗?”,结果发现大部分短视频都 “没什么可记的”,刷几分钟就觉得无聊了。

三、别想着 “根治成瘾”!承认手机是 “新器官”,驯化它更靠谱

我们总说 “要根治手机成瘾”,仿佛手机是个 “大问题”,必须彻底切除。

可李笑来偏要唱反调:“别傻了,手机已经成了现代人的‘新器官’,就像你的手、你的眼睛,你怎么可能‘根治’对它的依赖?你真正要做的,不是戒掉它,是驯化它,让它听你的话,而不是你听它的话。”

他举了个特别形象的例子:“以前没有手机的时候,你出门会带钱包、钥匙、笔记本;现在有了手机,这些东西都能装在手机里。你能说‘我要根治对钱包的依赖’吗?不能,因为钱包是有用的工具。

手机也一样,它能帮你联系朋友、处理工作、学习知识,你为什么要戒掉它?你该戒掉的,是‘无意义地刷手机’,不是手机本身。”

他自己的 “驯化方法”,总结起来就三个字:“定规则”。

李笑来的独特方法:戒除手机成瘾的奇特但有效途径

比如他每天给自己定 “三个手机时间段”:

1、早上 7 点 - 9 点:“工作时间”,手机调成语音助手模式,只用来接电话和发语音指令(比如 “帮我记一下,10 点要开例会”),不看任何娱乐内容;

2、中午 12 点 - 13 点:“放松时间”,可以刷会儿视频、看会儿新闻,但必须坐在书桌前,不能躺着刷,而且定好闹钟,到点就关;

3、晚上 8 点 - 10 点:“学习时间”,用手机看课程、记笔记、和朋友讨论问题,娱乐 APP 全部上锁。

更有意思的是,他还会给手机 “反向奖励”:如果当天严格遵守了 “手机规则”,就允许自己在周末多玩 1 小时手机游戏;如果没遵守,就罚自己把娱乐 APP 里的缓存全删掉,下次想刷的时候,得重新加载,更麻烦。

他说:“驯化手机就像驯化宠物,你得让它知道‘什么时候可以玩,什么时候必须听话’。你不能一味地禁止它,也不能一味地纵容它,有奖有罚,它才会听你的话。”

我以前总觉得 “定规则没用”,因为我根本忍不住。

可试了李笑来的方法才发现,不是规则没用,是我定的规则太 “苛刻”。

比如我以前定 “每天只刷 30 分钟手机”,结果根本做不到,最后破罐子破摔;现在我定 “每天可以刷 1 小时手机,但必须在固定时间段刷,而且刷的时候要坐直”,反而更容易遵守 ,因为规则不苛刻,我能做到,做到了就有成就感,慢慢就形成了习惯。

李笑来把这叫 “与手机‘和解’”:“你越对抗手机,它越能控制你;你越接纳它,把它当成朋友,它才会帮你。就像你跟孩子相处,你越不让他玩游戏,他越想玩;你告诉他‘写完作业就能玩半小时’,他反而会主动写作业。”

李笑来的独特方法:戒除手机成瘾的奇特但有效途径根治手机成瘾的关键,不是 “少用手机”,是 “用好手机”

写到这里,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李笑来的方法 “奇葩却有用”,他没有跟人性作对,也没有跟手机作对,而是顺着人性和科技的规律,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
我们总把手机成瘾当成 “道德问题”,觉得自己 “不够自律”“太懒惰”,于是用各种极端的方法惩罚自己,比如卸载 APP、砸手机,结果反而越来越焦虑;而李笑来把手机成瘾当成 “技术问题”,觉得 “方法不对,努力白费”,于是用 “加门槛”“变工具”“定规则” 的方法,让手机从 “敌人” 变成 “朋友”。

其实仔细想想,李笑来的智慧,本质上是 “认知升级”:他没有停留在 “怎么少用手机” 的表面,而是深入到 “为什么要用手机” 的核心,手机的价值,不是让你打发时间,是让你更高效地生活、更快速地成长。

当你把手机当成 “实现目标的工具”,而不是 “逃避现实的玩具”,成瘾自然就消失了。

游戏排行

最新手机游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