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行业上半年硬核技术创新引领复苏,下半年或迎来强劲增长丨新经济·半年报

日期: 来源:贝斯特安卓网
封面新闻记者 张越熙

2025年上半年,国内手机市场在政策刺激与行业创新的双重博弈中走出一条“前高后低”的震荡曲线。年初,消费补贴政策如强心针般激活市场,掀起一轮换机小高潮;然而,随着政策效应边际递减,叠加用户消费趋于理性,二季度市场再度陷入收缩区间。曾被视作行业突破口的折叠屏赛道进入冷静期,增速显著放缓。

与此同时,手机厂商集体转向影像赛道“深挖护城河”:大底传感器与长焦镜头迭代升级引发新一轮“军备竞赛”,硬件堆砌背后暗藏对用户核心痛点的攻坚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AI技术正跨越概念炒作阶段,从“营销噱头”加速落地为实用功能,场景化应用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,逐步释放商业价值,这标志着行业迈入技术沉淀与价值转化并行的关键期。这场关乎市场周期、技术路线与用户需求的博弈,为手机行业下半场的发展埋下重要伏笔。

手机行业上半年硬核技术创新引领复苏,下半年或迎来强劲增长丨新经济·半年报

2025上半年

行业在稳健波动中寻求技术创新

在经历了连续六个季度的增长后,2025年上半年国内手机市场在二季度迎来转折点。IDC数据显示,国内二季度手机出货量6900万部,同比下滑4%,市场承压。细看各大手机品牌,华为以18.1%份额重夺榜首,虽出货量同比微降,但凭借供应链恢复与鸿蒙生态优势稳固地位;vivo、OPPO分列二三位,跌幅分别达10.1%与5%,面临更大增长压力;小米则以15.7%份额成为前五大厂商中唯一实现同比增长的品牌;苹果以960万台出货量位居第五,小幅下滑1.3%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小米的逆势增长并非偶然:据其最新财报,上半年智能手机业务收入达961.32亿元,占比总营收42.3%,全球出货量突破1亿台,高端市场(6000元以上)份额提升至9.6%,AIoT生态协同效应持续强化。IDC指出,尽管“618”大促短期刺激销量,但“国补”政策对需求的拉动效应边际递减,厂商与渠道商更多借促销清理库存而非驱动新增量。行业正从补贴驱动的脉冲式增长,转向技术创新与结构性调整的深水区,小米的“高端化+AI赋能”战略成效,或为存量竞争下头部厂商突围提供新范式。

从数据中看,2025年上半年国内手机市场呈现“前扬后抑”态势,Q1政策红利驱动复苏,Q2库存调整导致小幅收缩,但总体上来说波动幅度并不算大。在小幅波动中,厂商依然在通过技术创新寻求增长。上半年,手机行业聚焦体验创新,技术突破显著。AI深度赋能成为核心,如vivo X200系列通过AI动态功耗调控提升续航40%,小米澎湃OS实现场景化智能交互,OPPO推出AI健康管家深耕垂直领域。影像技术突破方面,小米15 Ultra搭载2亿像素潜望长焦,华为Pura80 Ultra首创一镜双目长焦镜头,vivo X200 Ultra以蔡司三主摄+全链路Raw处理构建专业影像平台。折叠屏轻薄化加速,OPPO Find N5以8.93mm厚度刷新纪录,荣耀Magic V5通过轻量化材料减重至217g。电池与快充升级,真我Neo7 SE配备7000mAh超大电池,硅碳电池技术推动能量密度提升。设计创新如传音钙钛矿太阳能充电技术探索续航新路径,realme概念机支持外挂镜头拓展影像边界。整体呈现从硬件堆砌转向场景化、智能化体验升级的趋势,技术落地更注重实用价值与用户痛点解决。

技术“堆料”难破体验瓶颈

手机厂商下半年竞逐“场景化突围”

近年来,全球手机行业虽持续涌现创新成果。但多数技术突破仍停留在量变积累阶段,尚未触及质变临界点,消费者换机热情显著降温,行业增长面临新挑战。从充电技术看,快充功率已从最初的慢充逐步攀升至百瓦级,大幅缩短充电时间,但用户充电习惯并未因技术提升而明显改变,日常充电频次仍保持稳定。影像领域更是动作频频,大底传感器、超高像素镜头及专业拍摄模式不断迭代,手机拍照效果逐步逼近专业相机水平,但实际体验提升感知有限,多数用户对复杂拍摄功能的日常使用率仍处低位。产品形态创新亦不甘示弱,大折叠、小折叠等新形态接连登场,为消费者带来差异化体验,然而折痕问题、续航短板及软件适配不足等因素,仍让不少潜在用户持观望态度。交互方式上,从传统触控到语音交互、手势识别的多元化变革持续深化,技术准确率显著提升,但应用场景碎片化导致用户依赖度未实现根本性突破。AI技术则加速渗透至手机各功能模块,推动智能化水平提升,但目前多集中于影像优化、系统调度等基础层面,短期内难以成为拉动销量的核心引擎。

行业分析指出,尽管厂商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与迭代。试图通过差异化竞争突围,但在缺乏颠覆性创新的背景下,消费者普遍持保守观望态度,购机决策愈发理性,更聚焦产品能否解决真实使用场景中的核心痛点,而非被厂商营销概念所驱动。市场数据显示,过度依赖硬件参数堆砌配合低价促销的策略,虽能短期刺激出货量增长,却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换机周期的延长趋势,行业正陷入“参数内卷”与“增长乏力”的循环。

展望未来,手机AI被普遍视为下半年厂商发力的重点方向,行业正加速推动其从概念宣传向场景落地转化。然而,多位行业专家坦言,在材料科学、算法架构等底层技术未取得关键突破前,AI技术短期内仍难以撼动市场格局,质变拐点的到来仍需耐心等待。手机行业若要打破当前困局,亟需实现从“参数竞赛”到“体验革命”的根本转变,以真正硬核技术,解决用户痛点的创新,重新激活换机需求。

专家观点:

预计2025年手机市场延续弱复苏

下半年手机行业将如何发展?赛迪顾问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白润轩接受采访时预测,2025年中国手机市场维持弱复苏。白润轩认为,2025年手机市场驱动因素之一是政策刺激。中国“国补”政策重点是补贴3000-6000元人民币的中高端机型,直接刺激换机需求。另一个驱动因素是技术驱动。折叠屏、AI功能(如生成式AI、大模型)成为厂商差异化竞争焦点,拉动高端市场增长。

技术因素将对提振行业消费有积极影响,中国电信研究院分析师李为民也提到了相关言论。他预测AI驱动体验升级,如语音助手、影像优化和健康管理功能深化,缩短换机周期。卫星通信技术从高端向主流渗透,手机直连卫星上网将成元年,改善偏远地区通信。他强调材料创新,如硅碳电池突破续航瓶颈,石墨烯技术实现极速充电。同时,行业竞争转向生态系统整合。他提醒需平衡技术创新与隐私保护,并关注新兴市场政策风险。

游戏排行

最新手机游戏